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正规 http://www.kstejiao.com/上个月底,碧桂园服务发布公告称,以大概48亿的价格买下蓝光嘉宝服务64.62%的股份。
将接替蓝光发展,成为蓝光嘉宝服务的新爸爸,没准儿还要给新儿子改姓,变成桂圆新宝之类的。
看到这个,大橘内心的os是:
蓝光嘉宝这孩子太给他的旧爸爸争光了:
出生于千禧年,从小接受良好教育,爸爸把自有的物业资源都给他了。
再经过3年悬梁刺股,年成功考上港交所物业服务板块学院,股民们一开心,给嘉宝众筹了15亿的“入学奖学金”。
难能可贵的是,虽然上了大学,嘉宝并没有像其他小朋友一样,撩骚,吃鸡,挥霍奖学金,释放他前几年压抑的人生,而是不断地利用这笔钱充实自己。
入学次年,也就是年,嘉宝花了7多亿,收买结拜了四川和华东10几个物业兄弟,使得自己的业务能力得到了40%的提升,在管面积超过1亿平。
大橘自己预计,年税后收入有5.6个亿,将比年多3成。
由于规模的增长,股价也从原来37港元涨到了现在的47港元。
身价80多个亿,按照这个增长速度,下一年估计就可以冲百亿了。
说重点的:蓝光嘉宝每年都可以带来稳定的收入,也不会受经济周期的影响,不存在行业不景气的的时候。
那么,蓝光发展为什么要卖掉蓝光嘉宝这棵摇钱树呢?
按照蓝光发展的自己的话说:要去补贴“大儿子”房地产业务啊。
蓝光发展究竟是在饮鸩止渴呢,还是高点套现呢?
先来看看蓝光发展近况怎样。
躲不开的一个关键词是:债务压身。
据蓝光发展未经审计过的数据,年有多亿要还利息的债务,其中一年内到期的债务有亿。
这只是明面上的债务。
还有一种藏得很深的债务,叫永续债,虽然没有确定的到期日,但利息会比普通债务高一点。
44亿的永续债,粗暴一点,按照蓝光发展最近拿的资金成本7.15%来算,每年要拿出3个亿的利息。
年全年净利也不过才35亿,光永续债的利息可能都要3亿了,这还没算上多亿债务的利息呢。
不仅有永续债,还有明股实债这个隐藏在暗处的杀手锏。
明股实债就是台面上给公司入股,背地里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把这个股权溢价买回来。
溢价的部分,就是“利息”。
这哪里是股权,这分明是债权,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降低公司账面上的负债率。
这是监管层明令禁止的,但也是最难被查到的。因为正儿八经的入股,也会约定如果利润没达标,公司必须回购股权。
说回蓝光发展。
这个公司呢,财务数据中有个明显的bug——少数股东分到的钱与他的入股比例不对称。
搞明股实债的公司,他们必须要在分红之前,把明股给回购了,这部分股权便不需要分红了。
然后就会出现10%的股权,分不到10%的钱的情况。
如下图,蓝光发展价值亿少数股东的股权占比,与他们分到的钱的占比不一致。
那他们就是在搞明股实债了吗?
不一定,也有可能是给少数股东分钱分慢了,存在时间差。
杨老板派小弟告诉大众,这个是项目结转的时间差导致的。
证监会又没有去查,而且现在房企们都很难借到钱,谁知道他是不是大灰狼呢?
除掉永续债和“明股实债”,就算是拿着现金,再去借新钱,统统拿去还旧钱,蓝光发展还是够呛的。
目前,蓝光发展可动用的现金只有大概多个亿,勉强能够把最近一年到期的债给还上。
因为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73.65%,踩了三道红线中的一条,所以蓝光发展的有息债务规模增速将被限制在10%,就算借新债还旧债,恐怕也会有所束缚。
看起来债务压得蓝光发展快喘不过气来了,生存的问题大于发展的问题。
不但债多,收入增长也不行。
蓝光发展的主业是房地产,但是,这两年,销售额遇到了增长瓶颈不说,多元化发展也不理想。
回看年,是蓝光发展的高光时刻——借壳上市成功啦!随后,房地产的销售额蹭蹭往上涨。
但到年,达到亿的顶峰后,蓝光的房地产权益销售额开始连续两年负增长,现在徘徊在亿左右。
这还不算,连自己的“大本营”都快守不住了——在四川,年的数据显示,蓝光发展的销售额已经同比下降34%了。
作为非核心业务的医药与生物,在年开始进入疲乏期。年,蓝光发展卖掉了原来的壳公司迪康药业,剥离了与医药生物相关的业务。
医药生物行业的门槛本来就高,每年的研发费用还吓死人。而且,就算投入巨量资金,也有研发失败的可能。
所以蓝光发展跨界医药生物,力不从心,也是意料之中。
而物业子公司蓝光嘉宝的收入,在年迅速上涨,年预计有30%的高速增长,但比前两年50%增长有所降低。
以上的迹象表明,蓝光发展的主业和副业,情况都不是太好。
加上疫情影响,年,蓝光的现金流真是不太可观。
根据东方财富网,蓝光发展年三季度财报数据,1-9月蓝光发展不仅没有半毛钱进账,而且还流出了6个亿的现金。
其中,与经营和投资相关的流出了多亿,要不是蓝光发展借了很多钱,力挽狂澜,那他的现金流会更糟糕。
年可不是这么好借钱的一年,如果蓝光发展的经营和投资仍然有这么多现金流出的话,那年……可就真是艰难的一年了。
回头看看,乖儿子蓝光嘉宝每年赚那么几个亿,实在太慢了,要不卖掉换点流动资金?
到这里,大橘得出一个基本的判断,蓝光发展卖掉H股上市公司蓝光嘉宝,无异于杀鸡取卵。
首先,物业行业在管面积增长,可以带来市值的成本增长。
据克而瑞数据,碧桂园服务的在管面积大约是蓝光嘉宝服务的6倍,但是市值却是20倍左右,高达多亿。
其次,在管面积要想增长并不难,大量并购就可以了。
而且并购后的的整合没有像其他行业那么复杂,主要就是统一管理,统一理念。出现1+12的几率比较低。
接着,香港的融资环境较为宽松,不像内地这么严格。
蓝光嘉宝作为H股上市公司,有机会得到更多的融资,进行更大规模的并购扩张,更加利好营收和市值上的翻倍增长。
而物业行业的集中度较低,蓝光嘉宝的规模在业内也可以排个前20,所以蓝光嘉宝还是钱途无量的,绝非处于高点。
最后,蓝光发展的房地产业务发展停滞,可以借助蓝光嘉宝的优质物业服务和融资渠道跨越发展停滞的陷阱,其实是一举两得的事情。
所以啊,蓝光发展卖了蓝光嘉宝,无异于饮鸩止渴。
就算拿到48亿又如何呢?简单的48亿是很难解决蓝光发展房地产业务停滞,债务压身,现金流糟糕等困局的。
那为何还要卖呢?恐怕只有杨老板本人才清楚咯。
以上。